<rp id="kvqms"></rp>
    <dd id="kvqms"></dd>

    1. 收藏圖鑒 用文字釋義,用圖片說話

      金投微信
      金投網官方微信 掃一掃,用微信瀏覽
      您的當前位置:收藏首頁 > 收藏圖鑒 > 文獻圖鑒
      責任編輯:山鬼

      碑帖

      碑帖過去俗稱“黑老虎”,它既是一種有文化歷史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品。前輩為了記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還經過裱裝成軸或冊頁,這樣就成了碑帖(bēitiè)。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板上可石上匯集而成。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們為了學習書法,或作歷史資料都要學習這些文字資料。

      中文名:碑帖 外文名:a rubbing from a stone inscription
      拼音:bēi tiè 屬性:是我國流傳廣泛的傳統工藝品

      1碑帖簡介

      碑帖_碑與帖的區別_碑帖鑒別真偽的方法_如何收藏碑帖拓本-金投收藏

      碑和帖是關于刻石文字的兩個概念。碑是豎石,帖是橫石(也有用木刻的)。從內容講,碑是記敘當代的人或事,以志紀念。帖一般是將古代名人墨跡(書札、詩文等)摹勒上石。

      碑帖都是刻石,在有紙、墨以后人們便用椎拓方法將銘文拓下來,這樣容易閱讀清楚,保存方便,流傳益廣。這里講的碑帖,就指碑帖拓本。

      歷代碑帖是一座寶庫,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哲學、風俗民情、文學藝術,可與史籍互相補證?,F存于故宮的先秦時代的10個石鼓是石刻文字之祖。碑帖留下了自古至今無數名家的書跡,呈現出各種字體,各家流派的書法風格,實為中國書法之淵藪。

      故宮博物院收藏各個時代碑帖數以萬計,小部分是清宮舊藏,大部分是近五十年搜集入藏的。一批著名的鑒藏家如朱文鈞、馬衡、張伯英、吳兆璜、陳叔通、張彥生等相繼將珍藏贈歸故宮博物院,聚集了一批遞藏有序的善本(宋拓、明拓和孤本)。

      1899年以來,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五里小屯村殷墟出土了殷王占卜記事用的龜甲和獸骨,總計有十萬余片??虒懺邶敿?、獸骨上的文字被稱作甲骨文,目前已發現的甲骨文字,約有五千多個。

      殷墟甲骨刻辭是殷王占卜記事的實錄,其內容包含了殷王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是研究殷代歷史豐富可靠的史料寶庫。

      故宮博物院所藏殷墟刻辭甲骨,來自撥交、征集和捐贈,約四千余片,著錄于《殷虛書契續編》、《卜辭通纂》、《殷契佚存》、《殷契拾掇》、《殷契拾掇二篇》、《甲骨文合集》等書。

      2碑帖基本含義

      碑帖_碑與帖的區別_碑帖鑒別真偽的方法_如何收藏碑帖拓本-金投收藏

      “碑”和“帖”,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將歌功頌德、立傳、紀事的文字,先按字的點畫墨道兩側,鉤摹在石上,成“空心字”,或是直接用紅色顏料寫在石上,即書丹上石,然后再經鐫刻而立于某紀念處的稱“碑”,古代碑石上的字為書法名家、高手所書,字跡可供后人取法。將碑石上的字用薄紙、焦墨捶拓下來再經裝裱的稱為“拓本”,通常也稱為“碑”。

      “帖”原是指書法家的墨跡真筆。為傳播、學習需要,宋代以后出現將匯集的名家真跡,經鉤勒上石或上棗木板,經鐫刻捶拓,這樣的匯帖刻本,也稱“帖”,如著名的有“淳化閣帖”、“寶晉齋法帖”?!氨币押蠟橐晦o,用來泛指供學習書法取法的范本。----《古代碑帖鑒賞》 費聲騫“碑帖”常放在一起合稱,其實“碑”主要指漢、魏、唐碑,按照類型來分,則有墓碑、廟碑、造像和摩崖等;“帖”則是指書人的書札或詩稿等。因為古代沒有照相技術,只能依靠拓本流傳,隨著印刷術的提高,碑帖拓本專屬收藏,流通漸少,因而所謂的碑帖收藏,實際上是指拓本(或拓片)收藏。

      碑帖,過去俗稱“黑老虎”,它既是一種有文化歷史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品。

      我們的前輩為了記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還經過裱裝成軸或冊頁,這樣就成了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板上可石上匯集而成。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們為了學習書法,或作歷史資料都要學習這些文字資料。為此,這些“碑帖”就有真實性、時間性、工藝性和藝術性。由于文化商品能在市場流通,也就有經濟的價值,所以鑒賞就成為重要手段。

      認識古代留下的各種拓本,重要的是對原石的鑒別,由于原碑石被毀,因此,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會價值連城。據史料記載,明代黃庭堅曾有記孔廟碑的“貞觀刻”,以千兩黃金所購得。這說明了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價值。然而到以后翻刻的“成武本”、“西安本”,翻刻本的質量不及原拓本。 1920年,大收藏家羅振玉公開出售由他鑒定的明拓本《西安本廟堂碑》,價值140塊大洋,張叔末藏《成武本廟堂碑》值120塊大洋。

      由于價值規律的作用,真正學習鑒賞碑帖,成為許多收藏者的興趣,從對碑帖的整體認識來說,鑒賞也是由表及里,有各個不同的側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拓本的裝潢,各種舊拓本特別是古拓本,有不同時期的式樣,因此,“經折裝”、“蝴蝶裝”、“線裝”等都反映出材料和裱裝時代特征,再是對拓本紙張和拓本具體的墨色和效果,這則是對材料和技法的客觀分析了。

      南宋以后,碑帖的制偽高手越來越從拓法上和刻石上下功夫。所以進一步鑒別出書法的風格、用筆等,這就成了鑒賞中的主要依據。再有鑒別碑帖的輔助依據,即題簽、印鑒、題跋等這些文字,都能幫助我們鑒定真偽。

      3碑帖傳拓方法

      碑帖_碑與帖的區別_碑帖鑒別真偽的方法_如何收藏碑帖拓本-金投收藏

      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紋拓在紙上的技術。是保存文物資料、提供臨寫楷模的重要方法。傳拓技術,在中國已有 1000 多年的歷史。許多已散失毀壞的碑刻,因有拓本傳世,才能見到原碑刻的內容及風采,如漢西岳華山廟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AD)地震時被毀,傳世拓本遂為珍品;唐柳公權書宋拓神策軍碑,因原碑已佚,僅有一冊拓本傳世,就成為孤本。傳拓可將石刻、古器物銘文和細微的花紋清晰地拓出來,以彌補照相技術的不足。

      碑帖傳拓方法主要有擦墨拓、撲墨拓兩大類,還有蠟墨拓、鑲拓、響拓等。

      擦墨拓法

      主要工具是細毛氈卷成的擦子。擦子要卷緊縫密,手抓合適為宜,將氈卷下端切齊烙平,把濕紙鋪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紙緊覆凹處,再用鬃制打刷有順序地砸一遍,如石刻堅固,紙上需墊毛氈,用木錘涂敲,使筆道細微處清晰,切不可用木錘重擊。待紙干后,用筆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勻,并往紙上擦墨,勿浸透紙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撲墨拓法

      傳拓用的撲子用白布或綢緞包棉花和油紙做成,內襯布兩層,一頭綁扎成蒜頭型,按所拓碑刻、器物的需要,可捆扎成大、中、小三種撲子。把撲包噴水潮潤,用筆蘸墨汁刷在拓板上,用撲子揉勻,如用雙撲子,可先在下面撲子上蘸墨,然后兩撲子對拍把墨汁揉均,再往半干紙上撲墨,第一遍墨必須均勻,撲三四遍墨見黑而有光即可。傳拓摩崖石刻等,因摩崖崖面粗糙,可用白布包谷糠、頭發、砂粉、鋸末等做成撲子,將雙撲子蘸墨揉勻后再拓凸凹不平的摩崖刻字。陜西省西安碑林傳拓工作者,用馬尾鬃制成羅底,然后內襯氈子、舊毛料做成羅底撲子,只用單個羅底撲子和一塊拓板,拓出的碑刻拓片效果也很好。

      4碑與帖的區別

      碑帖_碑與帖的區別_碑帖鑒別真偽的方法_如何收藏碑帖拓本-金投收藏

      碑的稱謂最早始于漢。據清代《說文》學家王筠的考證,最早的碑有3種用途,即宮中之碑,豎立于宮前以測日影;祠廟之碑,立于宗廟中以拴牲畜;墓冢之碑,天子、諸侯和大夫下葬時用于牽引棺木入墓穴。由于這些實用的目的,最早的3種碑上都是沒有文字圖案的。

      帖最早指書寫在帛或紙上的墨跡原作。后來寫得優秀的墨跡難以流傳,于是把它們刻在木頭、石頭上,可以多次拓制,這樣就把刻于木石上的這些原來的墨跡作品及其拓本統稱為帖。認真概括起來,碑、帖有以下幾方面的區別:

      1.制作目的不同 最初的碑沒有文字,后來為托頑金之堅以期永垂后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并且從最初的隨意刻畫到莊重嚴整、一絲不茍,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記敘生平、歌功頌德,而不是傳揚書法,所以書者可以是名家,也可以不是名家。唐以前的碑多不署書者姓名,可以看出碑是重內容而輕書寫的??烫哪康氖莻鞑?,為書法研習者提供歷代名家法書的復制品,所以書法的優劣是它的選擇標準。只要是名家的書作精品,即便是只言片語的一張便條,也照樣收入,很少顧及內容。

      2.書體不同 碑的歷史悠久,所用書體在隋以前都是莊重肅穆的篆、隸、楷書。直至唐太宗御筆親灑,才開始有行書入碑。草書刻碑除升天太子碑外,絕少有。而刻帖一事始自趙宋,多數是詩文簡札,所以行、草書及小楷居多。

      3.形制不同 碑是豎立在地面上的石刻,多數是長方形,也有圓頂、尖頂的,雖然有一面字的,但也有兩面以至于四面刻字的。豐碑巨碣動輒丈余高,氣勢宏偉。帖因為多取材于簡札、書信、手卷,故高度一般在一尺上下,長則一尺至三四尺,呈橫式,多為石板狀,只在正面刻字。另外,帖有木刻的,碑則絕少。

      4.制作方法不同 南朝梁以前,碑一般是書丹上石,即由書寫者用朱筆直接把字寫在磨平的碑石上,再經鐫刻??瘫咄梢砸蜓斗ǖ姆奖愣棺值墓P畫有風格上的變化,即與原書丹之字略有出入,還有的碑刻甚至未經書丹而直接奏刀。其字融入了刻工的藝術情趣,有極濃的金石味道,非毛筆書寫所能體現,實際上是書者與刻者的共同創造。而刻帖都是摹勒上石,就是先將墨跡上的字用透明的紙以墨摹下來,然后用朱色從背面依字勾勒;再拓印上石,最后刻,比碑多出兩道工序。雖然程序復雜,但刻帖要求忠于原作,盡力畢肖,每道工序均不得攙入己意,所以精品帖本可以達到亂真的水平。

      5碑帖鑒別真偽的方法

      碑帖_碑與帖的區別_碑帖鑒別真偽的方法_如何收藏碑帖拓本-金投收藏

      偽刻:

      偽刻是假造者根據書本上的資料,杜撰成文,書寫刻成的叫偽刻。偽刻因為是沒有根據的杜撰,更不如翻刻,毫無價值可言。偽刻為了騙取人們的信任,往往謊稱某月某地出土。有的以拓片騙人,有的干脆連石刻一起出售。如漢《營陵置禮碑》、《張飛立馬銘》、《陶宏景墓志》等就是這類偽刻。漢碑偽作,明代已經不少,且書法面貌酷似,沒有一定經驗的人,很容易信偽為真。

      清中葉以來考據學很盛行,后來定海方若又著《校碑隨筆》一書,專論名碑字畫損泐年代,如漢《廬江太守衡方碑》,碑內“將”字未損,為明末清初時拓。北魏《馬鳴寺碑》尚未斷裂是道光以前拓本。作偽的就依其說,將原碑損壞字或斷裂處,在碑上嵌蠟填補以充舊拓。故凡舊拓帖發現在考據處顯得筆力軟弱可疑的,或者發現紙墨不夠年代 ,絕色不正路的,都要引起注意,非經仔細研究,萬不能隨便論斷。

      古代碑帖作偽有重刻和翻刻法、偽刻法、嵌蠟填補、染色充舊、題記作偽、影印和鋅版、刮、補、涂墨、套配、印章、墨氣和裝潢作偽等手段。

      重刻和翻刻即原物已毀或早已失傳,因而重刻的叫重刻本。這種本因為原石不存在,拓本又極稀少,或已成為孤本,或者根本就沒有傳下來,因此重刻本的價值不可低估。但重刻本往往不只一種,也有先后、優劣之分。如秦《嶧山碑》傳說為魏武推倒,邑人火焚而不傳。杜甫嘗有云:“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則可見唐時已有摹本,惜今也不傳。今所傳者,唯宋淳化四年八月鄭文寶以南徐鉉摹本,重刻于長安。嗣后以長安本為祖本轉為摹刻的有紹興、浦江、江寧、青社、蜀中、鄒縣等地。

      另一種原因尚有人間,因路遠推拓不便,或因年代遠字跡模糊缺損,碑商依舊拓重刻冒充原石的叫做翻刻本。翻刻本大都倉促刻成,刻工又多半是文盲,字畫錯謬很多,而且原碑尚在,因此沒有什么價值。這類刻本乾隆、嘉慶以后種類很多,有石刻、木刻、灰漆、泥墻刻等。其中尤以瓦灰拌生漆或泥土制版翻刻的最多,因本輕利重翻刻便易,較木石刻的更為粗劣,而流通上市的也最多。翻刻本的名目上至秦漢,大至四山摩崖,無所不有。雕版一次往往只拓四五十份,也有拓十幾份的。版即損壞的。因此初拓還比較逼真,到后來就面目全非了。

      造假的辨別方法:

      一、墻泥本。這種方式是將原拓本拓在墻上,然后刻出來再用宣紙拓寫,這樣生產出的碑帖并非從原碑上拓下,而是從墻上拓下來的。拓好后,作假者再將紙張做舊并按舊拓本出售。

      辨別方法:真正的老碑由于年代久遠,在經歷風吹雨打后被風化、腐蝕,碑身上會出現一片一片剝落的石花,這些石花高低不平,分布并無規律。而大部分墻泥本完成后為了制造出石頭風化后高低不平的效果,通常將石灰撒在墻上偽造風化點。如果碑帖的風化點十分均勻,那藏家可要多留個心眼兒,沒準這件東西是假的。

      真的石花向內凹,碑帖上會出現白色的痕跡,也就是俗稱的陰文。而撒出來的風化點往外突出,反映在碑帖上是黑點,也就是陽文,這個方式可以有效地分辨原拓和仿拓。另外,老碑經過常年的風化,有時會出現裂痕,這種裂痕在原拓本上十分自然,而仿制品上的裂痕則有明顯的修飾痕跡。

      二、木刻本。這種用木頭雕刻原拓本的方式一般以對聯居多。

      辨別方法:木刻本的紙特別薄,凹口棱角很尖,看上去特別楞。

      三、原石刻本。若原碑已毀,再找一塊大小差不多的石頭,將原拓本重新刻在石頭上。

      辨別方法:這種方法刻出的文字很容易因為技術不嫻熟出現誤差,筆畫的粗細與原拓本有出入。

      四、翻刻本。先在原碑上糊滿石膏,將石膏取下后,在石膏表面再糊另一層石膏,第二層石膏取下即成翻刻本。由于原拓本應為陰文,所以需要將第一次變成陽文的石膏再翻刻一次。

      辨別方法:經過來回幾次套模、翻刻,點、撇、鉤、尖等筆畫均比原版清瘦,石花的大小多少有些出入。

      6碑帖價值

      碑帖_碑與帖的區別_碑帖鑒別真偽的方法_如何收藏碑帖拓本-金投收藏

      決定碑拓價值首先是書家創作水平高低,即便是無名書家,如果屬于某一歷史階段的代表性書作,往往也頗有價值。北魏時期書家大都不留姓名,但并不影響其藝術價值。其次是刻工手段,最具代表性的如唐代褚遂良《大雁塔圣教序》,便是由名震一時的刻工萬文韶來完成,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運筆神韻。再次是拓工手藝,包括所用紙張好壞、錘拓優劣以及用墨考究程度,如果任何一方面處理不當,則影響拓本神韻。根據前人經驗,碑帖拓本鑒別首先從紙墨來衡量。古拓有南北之別,北紙厚,紙紋橫向,質地松,不易受墨,因而北墨色青而淡,不和油蠟,總體上色淡而紋皺;南紙細密,墨用油煙和蠟,色澤純黑,且面有浮光。如果是偽品,以手指揩抹,必然皆黑。因為古紙存有特殊性能,表里不一,雖面黃而里白常新,不易變色,造假者常里外一致,看起來較好,其實必偽無疑。一般說來,經過千百次的錘煉,不斷損壞刀口,走樣變形,所以拓本是愈早愈好,未經刷裱的比已裝裱的要好,整幅的毫無疑問要比割裱成冊的要好。

      決定拓本價值的還有年代長短因素,可以通過??蓖乇局洸楹?。碑帖年代通常有三個,即書寫年代、刻碑年代、拓本年代,前二者基本上時間相隔不是太長,通常所指稱的碑帖年代指拓本年代,可以根據碑帖本身的題記和收藏印章來判定,如果經名家收藏且有切實可信的印鑒則價值更高。在這之前必須弄清摹本、重刻本、翻刻本、偽刻本、補刻本、祖本等概念。重刻本是相對原刻本而言的,凡確知一書重刻于某本,方可稱為重刻本,然而情況復雜,與初刻本相關,沒有確切的把握,不能隨便判定重刻本,因為重刻與翻刻意義相近,容易混淆。重刻本就是將經過??钡牡妆局匦碌窨?,其行款版式可與原底本相同,也可以不同。翻刻雖也是重刻,但翻刻則是依底本原式照翻,非但行款字數一仍其舊,甚至諱字、刻工姓氏也照樣翻雕。所以在運用重刻本稱謂時,一方面要注意是重刻某本,一方面還要注意是否為翻刻。造假者根據書本上的資料杜撰成文,進而書寫鐫刻乃偽刻,毫無價值可言。書籍或碑帖最早的刻本或拓本,為以后各本所從出者即為祖本。如果屬于祖本、孤本、珍本、善本,一旦流傳有序,自然價格不菲。從一般意義上講,物以稀為貴,其中孤本、珍本價值最高。如今漢魏碑刻之類,明拓、清初拓本為善本,唐碑宋拓、明拓為善本,不論何碑,只要清代出土的初拓皆為善本,有題簽、題跋、收藏印記的亦為善本。

      7如何收藏碑帖拓本?

      碑帖_碑與帖的區別_碑帖鑒別真偽的方法_如何收藏碑帖拓本-金投收藏

      年代:即制作拓本的年代。一般來講,拓制時間越早越接近原物面貌,價值也越高。

      原碑的內容:如果原碑記載的是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歷史典故,那么拓片本身也具有了重要的史料文獻價值。

      書寫者:即原碑刻石或畫像磚(石)的作者。名家書法的原碑刻石拓片要比無名氏或小名家的拓片更有價值。

      稀缺性:拓本流傳的數量越少,價值越高。比如碑帖拓片的祖本、孤本、珍本、善本,價值都很高。如果原物遺存已毀,那流傳下來的拓本自然也有極高價值。

      題跋:如果拓片上有名家題跋或鑒藏章,其價值要比單純的拓片高很多。

      品相:拓片的品相也影響其價值。比如完整度、拓制工藝、裝幀形式等。一般來講,卷軸拓片的價值要高于冊頁,宮廷制作的拓片要高于民間。

      8碑帖收藏如何識別“孤本”與“珍本”

      碑帖_碑與帖的區別_碑帖鑒別真偽的方法_如何收藏碑帖拓本-金投收藏

      從藝術和歷史的變化中,有的古碑帖拓本由于各種碑石佚失,拓本也幾經遭難,成為孤本和珍本,在鑒賞中必需特別注意。

      一 如何認識“孤本”

      現我國各大博物館、圖書館、文史資料以及個人收藏家,還有國外的博物館和大學資料收藏館,都收藏著我國歷史上的碑帖孤本與珍本,怎么稱得上“孤本”呢?

      1、由于原石刻或叢貼刻版有一部份較早的損壞和遺失,有的留下痕跡已不是原物,根據歷史資料和文字記載的考證,即將失傳的碑帖,確是“唯一”的,并有較高書法藝術的文史價值的孤本。

      2、要稱上“孤本”,必需是刻石、刻帖的原拓本,翻刻本是稱不上的。同時還應是時間較早的拓本,如“唐拓本”、“宋拓本”,“明拓本”相對較差,如果是“清拓本”往往就稱不上這個“雅號”了。清代出土的碑刻更不屬此范圍。

      3、有的“孤本”還是殘卷。最初原拓也有不完整的。但殘卷可以說明孤本的地們和價值。如從記載上看李世民《溫泉銘》,唐代原拓不下幾十部,流傳至宋米芾曾在拓本后記敘一行:“永徽四年(653年)八月圍谷府果毅兒“,倒是說明了時間。但宋代刻帖《絳帖》潘師旦曾將此也刻入,而偽《絳帖》卻未曾刻入,后復刻于《筠清館法帖》中,說明宋代已有此帖流傳,后來原拓失傳,直到1896年在敦煌千佛洞中發現此帖,但與原拓比較有殘缺,后被法國人掠去,還存五十行,然后再裝裱成橫卷,此殘卷現藏巴黎圖書館。根據照片影印件,羅振玉在《墨林星鳳》中述:“伯施信本登善諸人各出其廳,各詣其極,但以此則于書法上固當北而稱臣耳?!闭f明這五十行殘本是有其價值的。由于殘本中問題很多,都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考證說明“孤本”的地位。

      二 如何認識“珍本”

      著名刻石和刻帖的原拓版本中,有的存世不多,或因各種因素造成原拓版本的質的差別,這種差別直接影響到藝術質量和資料的可靠性。有的因原版刻流到國名。因此國內所存較早較稀有的原拓版本,就是稀世珍品,如唐、宋、明原拓僅存一二,都可屬“珍本”范疇。

      分析各種“珍本”,從書法藝角度出發大致有四種類型:

      第一種:原石久佚,原拓對書法界影響較大,具有代表性,盡管以后各種拓本質量上有各種差異,甚至還有缺殘,還是覺得珍貴,這就可以稱為“珍本”。如《西岳華山廟碑》,舊石在陜西華陰西岳廟中,隸書22行,每行38字,明嘉靖1555年毀于地震,郭相察書、潁川邯鄲公修刻,現留下拓本有長垣本,最衩為河北王文蓀所藏北宋拓本,字跡只損十字,后被日本中村不折氏購得,現轉輾藏于東就書道博物館。其次華陰本(關中本)是原縣東支駒史弟年藏的無拓本,后被華陰王宏撰文所藏,說明拓本殘缺近百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第三是四明本,為浙江豐熙(道生)所藏的明拓本,后歸寧波天一閣范氏所藏,但殘字又增,在清代曾被端方收藏過,也作過藏記,現也藏于故宮博物院。還有李文田藏的宋拓半本,因為此半本直為私人秘藏,直到清初馬日璐兄弟藏于玲瓏山館,才被世人所知悉,殘缺也多于百和石裂,現被香港中文大學歐陽先生所藏其中有容庚先生觀跋。從這四個珍本對比來看最佳的是長垣本。

      第二種:原石原版的初拓,由于拓工和材料等因素,以及保管因素,使原拓本質量各有差異。如帝王刻帖原有朱砂本(金紅)這種拓本不多,但在北京和臺灣都曾發現過,以后墨拓不如朱拓本,都不及第一次所拓的好。一是技術,二是相隔時間長,還有材料問題,因此朱砂本就成了刻帖中的珍本。又如唐《王居土磚塔銘》,明萬歷年間出土于陜西終南山鞭梓谷,在長安縣南六十里,初拓已斷為三塊,繼而為五塊,再裂為七塊,后因搬運失去第一塊,又在椎拓中被全部推碎,因此初拓極為罕見。明出土時拓最好的珍本,同藏于遼寧博物館。

      第三種:原石還存,但殘損過多,而舊拓文字則完整,此情況是因原石存放于野外,或石質不佳或遭雷擊,所以初拓也很珍稀,可稱為“珍本”。如《隋姬氏墓志》舊石于清嘉慶20年(1815年)于陜西咸寧出土,武進陸耀箐得石移至江左,咸豐十年(1860年)碎于兵亂,斷為二段存170字,原石首行“夫人”二字“夫”有石痕似點,因此初拓與后拓差別較大,其中有被大興惲孟樂、南皮張之洞收藏,戰后殘石被陸彥甫復得,已與原石拓本不可比較,但因該石書藝較高,年以原拓本可稱珍品,《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趙萬里編)等著錄中有記述?,F原石藏于北京故宮。

      第四種:原石流至國外,而國內保存拓本較少。這些流向國外的碑石和刻版書跡藝都很高,流傳拓本又少,有的甚至是縮小本,這些碑石和刻版大致都在精末和民國年間發現,由于漢時朝政腐敗,有的被賣出,有的被掠奪。如《晉沛國相張朗碑》于1919年河南洛陽出土,碑體不大,前19行,每行19字,后6行,每行10字,均為隸書,因當時政局動亂,無人顧及,即被聞訊的日本人購去。留存國內拓本不多,大多是翻刻本,在左角廠花上與原拓本不能相比,露出刀斧痕。然《張朗碑》不僅具有書法藝價值,還有文史價值,所以盡管碑小也是一件珍品。

      更多 > 熱門資訊

      更多 > 收藏那點事兒

      收藏鑒賞

      奈良美智的模仿者 哈維爾·卡勒
      奈良美智的模仿者 哈維爾·卡勒加作品價格屢創新高
      一個穿著紅色連衣裙的小女孩把一只手藏在她身旁,用一種略帶挑釁的神情盯著人…
      英氣溢面朱瞻基 熱愛書法繪畫的
      英氣溢面朱瞻基 熱愛書法繪畫的明代皇帝
      在中國歷史之上,許多皇帝都以高雅著稱,喜歡欣賞和收藏書法和繪畫,但真正有…
      APSMUSEUM舉辦秋季展覽 彩色玻
      APSMUSEUM舉辦秋季展覽 彩色玻璃窗陸家嘴首次開展
      2021年8月18日,APSMUSEUM與上海陸家嘴中心L+MALL聯合舉辦秋季展覽“彩色玻璃…
      K11藏品展上海開展 包括塩田千
      K11藏品展上海開展 包括塩田千春與徐道獲的作品
      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我們仍然可以在田千春和徐道霍的作品之中看到一些相似之…
      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庫平
      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庫平三錢六分銀幣鑒賞
      1918年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庫平三錢六分銀幣,Y-479.1/LM-863,輕薄淺灰…
      “藝術3.0——一山《數字江山圖
      “藝術3.0——一山《數字江山圖》展”在京展出
      6月10日,北京銀帝藝術館舉辦“藝術3.0——一山《數字江山圖》展”?!?/dd>
      武夷山貨幣文化券賞析
      武夷山貨幣文化券賞析
      武夷山紀念券是雙遺系列紀念券的龍頭品種。龍頭效應對價格有多大的影響,想來…
      盧氏觥-博物館級別重器
      盧氏觥-博物館級別重器
      盧氏觥結合了兩種動物的造型,其前端為一只臥虎,背部飾以立鸮。一器二獸的形…
      觥-殷商時期的青銅禮器
      觥-殷商時期的青銅禮器
      觥屬于高等級的盛酒禮器。其主人身份必為貴族,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就…
      亚瑟影院AV
        <rp id="kvqms"></rp>
        <dd id="kvqms"></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