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馬俑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先后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中文名:兵馬俑 | 發現時間:1974年3月 | 文保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外文名:Terracotta Warriors | 出土地點: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 價 值:世界文化遺產 |
所屬年代:秦代 | 館藏地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榮 譽:世界第八大奇跡 |
1兵馬俑歷史背景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5] 。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蕩,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后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 ,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百浮钡谋疽饩褪侨搜?,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的意志分不開。
2 兵馬俑的種類簡介
兵馬俑從身份上區分,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軍吏又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別。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鎧甲也有區別。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彩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車兵俑
車士,即戰車上除馭手,駕車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戰車上有兩名軍士,分別為車左俑和車右俑。車左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脛著護腿,頭戴中幘,左手持矛、戈、戟等長兵器,右手作按車狀。車右俑的裝束與車左俑相同,而姿勢相反。他們都是戰車作戰主力,但據文獻記載,他們在兵器配置和作戰職責上有著一定的區別。從秦俑坑戰車遺跡周圍發現的兵器看,秦代戰車上的車左和車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長兵器及弓弩等致遠兵器,說明戰車上車左、車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確。在戰車上,除了矛馭手和車左、車右俑外、還發現有指揮作戰的軍吏俑。軍吏有高低之分,負有作戰指揮的職責。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兵種,出土于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跪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于陣表,身著輕裝戰袍,束發挽髻,腰系革帶,腳蹬方口翹尖履,裝束輕便靈活。此姿態正如《吳越春秋》上記載的“射之道,左足縱,右足橫,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兒,此正持弩之道也?!绷⑸滟傅氖謩?,與文獻記載符合,說明秦始皇時代射擊的技藝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種動作已形成一套規范的模式,并為后世所承襲。
跪射俑
跪射俑與立射俑一樣,出土于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于陣表,而跪射俑位于陣心。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挽一發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藝術中,有一點非??少F,那就是他們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針腳被工匠細致地刻畫出來,反映出極其嚴格的寫實精神,讓后世的觀看者從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濃郁的生活氣息。
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馬俑中,惟一的發現時就極其完整的兵馬俑。他身后的鎧甲上還殘留有紅色涂層,十分珍貴。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約1.8米。作為軍陣主體,在秦俑坑中出土數量為最,可依著裝有異分為兩類,即戰袍武士和鎧甲武士。他們作為主要的作戰力量分布于整個軍陣之中。戰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陣表,靈活機動;鎧甲武士俑則分布于陣中。兩類武士皆持實戰兵器,氣質昂揚,靜中寓動。
軍吏俑
軍吏俑從身份上講低于將軍俑,有中級、下級之分。在秦俑坑中數量極少,出土不足十件,分為戰袍將軍俑和鎧甲將軍俑兩類。鎧甲將軍俑從外形上看,頭戴雙版長冠或單版長冠,身穿的甲衣有幾種不同的形式。戰袍將軍俑著裝樸素,但胸口有花結裝飾,而鎧甲將軍俑的前胸、后背以及雙肩,共飾有八朵彩色花結,華麗多采,飄逸非凡,襯托其等級、身份,以及在軍中的威嚴。軍吏俑除了服飾上與將軍俑不同外,精神氣度上也略有差異,軍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將軍俑體魄豐滿魁偉,但整體上比較高大,雙肩寬闊,挺胸佇立,神態肅穆。更多的表現出他們勤于思考,勇武干練的一面,有的思念家鄉。
騎兵俑
騎兵俑出土于一、二號坑,有116件,多用于戰時奇襲。由于兵種的特殊,騎兵的裝束顯然與步兵、車兵不同。他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檔長褲,腳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甲。衣服短小輕巧,一手牽馬,一手持弓。從這種特殊的裝束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從古代騎兵戰術出發,騎士的行動敏捷是一項基本的要求。二號坑出土的騎兵形象,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最早的騎兵實物。因而對研究當時騎兵服飾和裝備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資料。
御手俑
馭手俑為駕駛戰車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臂甲長及腕部,手上有護手甲,脛著護腿,脖子上圍有頸甲,頭上帶有巾幘及長冠,雙臂前舉作牽拉轡繩的駕車姿態。由于古代戰爭中戰車的殺傷力極強,因而馭手在古代戰爭特別是車戰中,地位尤為重要,甚至直接關系著戰爭的勝負。

車馬
兵馬俑坑中的每乘戰車前都駕有四匹陶馬。陶馬的大小和真馬相似,身長約2.10米,通高1.72米。四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縛尾,舉頸仰首,張口作嘶嗚狀。中間的兩匹服馬雙耳前聳,目光前視;兩側的驂馬脖頸分別向外側微微扭轉,躍躍欲行,異常神駿。
秦俑坑出土的陶馬,與秦始皇帝陵園內馬廄坑出土的真馬的體長、身高、身軀各部分的比例等基本相同,說明它們是以真馬作為原型塑造的。馬的主要特征是個頭較小、脖頸短、頭部寬闊,屬于河曲(今甘肅洮河一帶)馬種。
鞍馬
鞍馬出土于二號俑坑,通首高1.72米,至髻胛高1.33米。從馬的形體方面觀察,俑坑出土的陶馬個頭不大,頭部較重,鼻骨隆突,頸厚稍短,髻甲低,脊背寬博略向下凹,胸部較廣,四肢發育較好,屬于力速兼備的挽馬型,也是騎乘的良馬。
從云夢秦簡有關律文看,鞍馬主要來源于官府的廄苑??h司馬掌管縣廄苑中軍馬的調教與選拔,因此軍馬的優劣與縣司馬有著直接的關系。秦向來以養馬著稱,到秦王朝時養馬業更盛,中央和地方都有養馬的廄苑,以供騎兵和車兵的用馬。
3兵馬俑的制作工藝
兵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燒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畫加彩,有的先燒后接,有的先接再燒?;鸷蚓鶆?、色澤單純、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嚴格的工作系統。
當初的兵馬俑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F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

1陶俑工藝
陶俑的制作分三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先用泥塑成俑的大型(粗胎或初胎);第二步是在俑大型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復泥并加以修飾和細部刻劃;第三步是將單獨制作的頭、手和軀干組裝套合在一起,完成陶俑的大型。
制成的陶俑大型一般是在陰干后放進窯內焙燒的,焙燒的溫度約為1000℃。俑燒成出窯后,再一件件繪彩,最終完成陶俑的制作。就陶俑的整體而言,制造方法是塑模結合、以塑為主。俑是在兵馬俑坑的附近就地燒造的,所用的泥土就是當地的黃土,再加石英砂調和而成的。
依據破碎的陶俑為我們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測,陶俑的頭和手是用模子制成粗胎后再進行細部雕刻的。俑頭的制作多用合模法制成,就是將俑頭分為大致相等的前后兩半,分別用單片模制作,然后將兩片單模組合粘接在一起成為頭的大型。合模線多數位于耳后,一般比較整齊,沒有交錯結構的痕跡。與俑頭相連接的脖頸都是空心的。俑頭制成初胎后,再堆泥貼接耳朵、發髻、發辮、冠幘,并進行面部五官的細部刻劃。頭部雕飾的重點是五官、胡須和發絲。五官是在模制的基礎上再經過精心的雕刻、修飾來完成的,以表現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陶俑胡須和發型也是表現人物特征的重要方面,其刻劃手法也變化多樣,俑頭雖是模塑結合,但經過細部的雕飾后,模制的意味已經淡薄,很難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面容。加上制作俑頭的模子有許多種不同的臉型,因而使陶俑的形象更加豐富多彩。也有學者根據對殘損陶俑做的實地考察提出,“千人千面”的俑頭并非用模具制造而成的,而是工匠直接對俑頭的捏塑,從而提出俑頭的造型并非標準化生產的觀點。
陶俑的軀干為純手塑制作。是先用泥做成粗胎后,再進行服飾衣紋、鎧甲、腰帶、帶鉤等細部的刻劃。陶俑軀干的粗胎是由下而上逐段疊塑而成的,其工藝過程大致可分為六個步驟:
第一步先制作陶俑站立的足踏板;第二步塑造俑的雙腳;第三步接塑雙腿及短褲;第四步塑造陶俑的軀干;第五步陰干陶俑軀干的大型后,粘接俑的雙臂;第六步插接俑的雙手。
上述六個步驟完成俑的大型后,再進一步細致雕飾。陶俑衣服的紋樣是在俑軀干的粗胎上覆一層細泥后進行雕飾的;鎧甲、腰帶、帶鉤等則是在俑的粗胎上直接雕刻的。陶俑的軀干及四肢經過精心而細致的雕刻后,再把單獨制作的俑頭安裝上,就完成了陶俑的整個造型。

2彩繪工藝
兵馬俑坑出土的陶俑原來都是彩色的,出土時彩色大部分已經脫落,陶俑身上僅存斑駁殘跡,殘存顏色較多的個別俑色澤如新。通過對陶俑身上色彩的分析,可以大體了解秦俑各種服裝色彩的特點,為研究秦代的服色及軍服裝備情況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例證。
通過對已出土的陶俑身上服飾彩繪顏色的初步統計和分析得知,秦俑的服色種類很多,上衣的顏色有粉綠、朱紅、棗紅、粉紅、粉紫、天藍、白色、赭石色等,領、袖、襟邊等處還鑲著彩色邊緣。褲子的顏色一般為粉綠色,還有紅色、天藍、粉紫、白色等??傊?,秦俑的服色色彩艷麗,但沒有統一顏色。在眾多的顏色中,粉綠、朱紅、粉紫、天藍四種顏色使用的最多,因此這四種顏色應該是秦俑服飾的主要色彩?;灡砻鬟@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制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為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2000多年前中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
從俑坑出土陶俑的服色看,官吏與一般戰士的服色無明顯區別,不同兵種之間的服色也沒有區別。因此,可以說秦代各兵種都沒有專有的服色,而且每一兵種中的眾多成員的服色也是多種多樣而沒有統一的顏色規定。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西漢初年。這是因為,雖然舊的制度摧毀了,但新的封建制的服飾等級制度尚未完全確立起來,因而從戰國經秦王朝直到西漢初年,在衣服的顏色和質地等方面都表現出了多樣性的特點,各等級人們之間在服色和衣服質地上并無嚴格的等級限制,這一歷史時期的特點也反應在了兵馬俑身上。
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于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涂抹,并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后,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還涂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涂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顏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采取平涂一種顏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
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3陶馬工藝
一、二、三號坑出土的陶馬,有戰車用的車馬和騎兵用的鞍馬兩種,這些馬的制作工藝過程是先把馬的頭、頸、軀干、四肢及尾、耳等分別制作后拼裝粘合成為粗胎,再經過二次覆泥修飾、雕刻成型,陰干后入窯焙燒,最后彩繪,完成陶馬的制作。
陶馬出土時,馬頭已從合縫處破裂,合縫面上殘存著粘泥的遺跡,證明馬頭是用模具制成的。馬頭有寬、窄兩種,各自作法不同。窄狹型的馬頭,合縫線位于馬頭的正中,左右兩片大小相同。每片的內側都有按壓、錘打的凹窩,說明它們是用模具制作的,然后將兩片粘接合在一起制成馬頭。所有的馬均張口作嘶鳴狀,馬口的下頷是單獨捏塑,并經舌和牙齒的刻劃后,再粘接在馬頭下部的。寬博型的馬頭,是由五塊泥片拼合粘接而成的,即左、右兩側的面頰各一片,馬頭的三片均系手塑。將上述五片拼合粘接在一起后,在內側合縫線上一般都要覆泥進行加固。
馬頭上的附件如馬耳、飛鬃的大小、長短和厚薄都不一樣,且上面留有用刀削刮、刻劃的痕跡,說明這些附件都是單獨捏制后再與馬頭連接的。陶馬的頸部中空,體腔中空,從破裂的合縫看,這些都是由不同形狀的泥片拼合而成的,而所有的泥片合縫處,都在內側覆有一層硬泥,經過錘打使接茬牢固。陶馬體腔內部遺留有成片的麻布紋和細繩紋,以及直徑約5厘米的圓形錘窩,說明錘打時襯著麻布或麻繩的編織物。
馬腿和馬尾也是單獨用手工制成的。陶馬的各個部件分別做好后,即進行拼裝組合。其順序是由腿到體腔,再接上頸、頭、尾,從而組成馬體的大型。每匹陶馬重達245公斤,在拼裝組合的過程中需要借助支架的支撐才能防止馬體變形。
組合后的陶馬還要對其外表進行一些細部修飾。軀干的外部涂一層細泥,經過打磨使表面光滑平整,顯得馬體肌肉豐滿:在馬胸部堆貼泥塊,雕刻出凸塊狀胸??;雙肩處覆泥較厚,以顯示肩胛的高大寬博;馬的立鬃為高浮雕,上面用篦狀工具劃出細細的鬃毛。
騎兵的鞍馬比車馬的雕飾略為復雜,在馬背上要堆泥雕出高浮雕的鞍橋、淺浮雕的鞍韉,鞍上的流蘇及肚帶、鍬等細部裝飾,這些都是用減地法或貼泥條法雕成的。鞍上一排排鞍釘及細部的紋飾用陰線顯示。由于運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使鞍韉造型十分逼真。陶馬的四肢經過細致地刻削打磨,圓的地方溜圓有光澤,扁的地方棱角分明,皮肉、骨節的關系都表現得十分清楚。
4 秦俑的特點

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都不一樣。人物的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異。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傮w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獨有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
兵馬俑雕塑采用繪塑結合的方式,雖然年代久遠,但在剛剛發掘出來的時候還依稀可見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繪飾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既有真實性也富裝飾性。正因為如此,秦兵馬俑在中國的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從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個陶俑、陶馬來看,幾乎無一雷同。
秦朝統一六國之后秦國實行全國征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
數以千計的陶俑、陶馬都經過精心彩繪。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個體整體間均有差異,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使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
5 兵馬俑的價值
綜述: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于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于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這批兵馬俑在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
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胡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鎧甲,右手執長矛,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傊?,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征。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土里兩千多年,依然刀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走進兵馬俑展廳,你一定會為兩千年前這支地下大軍驚嘆不已,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磅礴,一種神秘的魔力恍惚間會把人引入戰馬嘶鳴,鏖戰在即的歷史畫面。這是古典寫實主義的巨大魅力,他向世界展示出湮沒兩千多年的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一頁,在某種程度上可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神秘篇章。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
兵馬俑是我國古代的藝術寶庫,是秦代寫實藝術的完美體現,形體高大,比例勻稱,形象生動,神態逼真,可謂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它堪稱是一顆異彩獨放的明珠,因為它擁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國的雄兵——一個由7000多件兵馬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而令全球矚目,舉世震驚。
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秦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
導航
收藏鑒賞
- 奈良美智的模仿者 哈維爾·卡勒
-
- 一個穿著紅色連衣裙的小女孩把一只手藏在她身旁,用一種略帶挑釁的神情盯著人…
- 英氣溢面朱瞻基 熱愛書法繪畫的
-
- 在中國歷史之上,許多皇帝都以高雅著稱,喜歡欣賞和收藏書法和繪畫,但真正有…
- APSMUSEUM舉辦秋季展覽 彩色玻
-
- 2021年8月18日,APSMUSEUM與上海陸家嘴中心L+MALL聯合舉辦秋季展覽“彩色玻璃…
- K11藏品展上海開展 包括塩田千
-
- 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我們仍然可以在田千春和徐道霍的作品之中看到一些相似之…
- 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庫平
-
- 1918年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庫平三錢六分銀幣,Y-479.1/LM-863,輕薄淺灰…
- “藝術3.0——一山《數字江山圖
-
- 6月10日,北京銀帝藝術館舉辦“藝術3.0——一山《數字江山圖》展”?!?/dd>
- 武夷山貨幣文化券賞析
-
- 武夷山紀念券是雙遺系列紀念券的龍頭品種。龍頭效應對價格有多大的影響,想來…
- 盧氏觥-博物館級別重器
-
- 盧氏觥結合了兩種動物的造型,其前端為一只臥虎,背部飾以立鸮。一器二獸的形…
- 觥-殷商時期的青銅禮器
-
- 觥屬于高等級的盛酒禮器。其主人身份必為貴族,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就…
更多 > 拍賣行
-
安徽九樂春季中國書畫藝術品拍賣會
- 赤闌橋文玩大廈23樓(安徽省合肥市桐城路127號)
- 安徽九樂春季中國書畫藝術品拍賣會。預展時間:2022年2月25日-26日上午9:00-下…
-
百駿圖 2018-02-26
-
潮繡 2018-01-15
-
西周大克鼎 2018-01-12
-
古玉 2018-01-12
-
虎符 2018-01-12
-
砂巖浮雕 2018-01-12
-
電子表 2018-01-12
-
拉菲紅酒 2018-01-09
-
根雕茶幾 2018-01-09
-
刀幣 2018-01-05
-
未發行郵票 2018-01-05
-
磁州窯 2018-01-05
-
佛經 2018-01-05
-
檀香木雕 2017-12-07
-
紫砂壺 2017-11-24
-
古代花錢鑒定 2017-11-08
-
寫意畫 2017-10-31
-
布票 2017-10-17
-
鬧鐘 2017-09-15
-
貴妃榻 2017-09-15
熱評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