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kvqms"></rp>
    <dd id="kvqms"></dd>

    1. 收藏圖鑒 用文字釋義,用圖片說話

      金投微信
      金投網官方微信 掃一掃,用微信瀏覽
      您的當前位置:收藏首頁 > 收藏圖鑒 > 陶瓷圖鑒
      責任編輯:wujinghua

      彩瓷

      彩瓷亦稱“彩繪瓷”(painted china),漢族傳統名瓷之一。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繪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兩大類,釉下始于唐唐青花。明清時期開始出現是釉上彩(粉彩),同時也是彩瓷發展的盛期,以景德鎮窯成就最為突出。

      1彩瓷簡介

      彩瓷亦稱“彩繪瓷”。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繪的瓷器。

      彩瓷簡介

      主要有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釉下始于唐【唐青花】。明朝.清朝時期開始出現是釉上彩【粉彩】,同時也是彩瓷發展的盛期,以景德鎮窯成就最為突出。彩瓷一般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后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2彩瓷歷史

      在我國制瓷歷史長河中,彩瓷的出現,結束了漫長的“南青北白”的一統局面,瓷苑于是百花盛開,絢麗多姿。千百年來,彩瓷超卓而被世人公認者,舉凡有三:元、早明、清初青花及釉里紅分享釉下彩極品之殊榮;明成化斗彩矗一峰之巔;清三代琺瑯彩絕唱一時。另外,各個歷史時期各窯口的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彩瓷,也受到人們的贊譽。然而,還有一個獨樹一幟的彩瓷品種,卻長期不公平地被淡漠遺忘,甚至幾乎被湮沒,這就是晚清至民國初年名噪遐邇的淺絳彩瓷器。

      彩瓷歷史

      清代康雍乾盛世之后,處于全國制瓷中心地位的景德鎮,瓷業生產開始滑坡,御窯的瓷器工藝水平也無更多創新,呈逐漸衰退趨勢,至今人們談到清代瓷器,總把“清三代”作為口頭禪,雖然有失偏頗,但也并非毫無道理。到了道光咸豐時期,一批極富文化素養的繪瓷藝人,突破傳統束縛,銳意創新,借鑒元代以黃公望為代表的山水寫意中國畫的風格,開歷史先河把詩書畫印緊密結合移植到瓷器之上。他們大膽運用水墨勾畫輪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和水綠、草綠、淡藍、淡紫等色彩渲染,兼工帶寫,所畫瓷器的畫面淡雅柔麗,素靜空靈。由于這種技法在中國畫的術語中被稱作“淺絳”,所以瓷界把以這種技法繪制的瓷器稱作淺絳彩瓷器。

      淺絳彩在繪瓷技藝上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首先,它大規模運用詩書畫印相結合的中國畫風格,融入藝人對書法、文學的理解,使瓷畫面貌煥然一新,豐富了文化內涵,提高了藝術品位,成為景德鎮近現代彩瓷風格的開創者。其次,它打破了以前瓷繪分工過細繁復的套路,從師法宋院的工致轉而師法元人的淡雅,與御窯紋飾的繁縟工整比較,更顯得疏朗活放。再者,與御器由宮中發樣,工匠按樣照描照填,畫面呆板缺乏個性相比,淺絳彩藝人則從圖稿設計、勾畫渲染、書法題詠直至署款印章等,皆由一人完成,畫面極富靈氣,個性張揚。

      彩瓷歷史

      晚清至民國初年,有一大批繪畫淺絳彩的藝人,僅從資料記載以及一些藏家已有的傳世作品來看,比較知名的已不下五六十人,其中張熊、程門、金品卿、汪曉棠等為其中的佼佼者。清代大鑒藏家趙汝珍所著《古玩指南》贊述程門的作品:“有得一杯一盅者,皆球璧視之”。民國時期在景德鎮瓷界翹楚出眾的珠山八友中,有些人如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等,在早年也都曾繪制過淺絳彩瓷器。遺憾的是,由于淺絳彩瓷器為低溫(650-700℃)焙燒,料色容易衰褪脫落,作品的保存難度大,到了民國中后期,逐漸被高溫彩料所取代,因而淺絳彩從興起到消亡只有短短的七八十年時間。盡管如此,它畢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景德鎮瓷器最富創新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制品,在我國陶瓷史上,當之無愧應占一席之位。

      3彩瓷分幾種

      釉下彩

      彩色紋飾呈現在瓷器表面釉的下面為釉下彩。釉下彩的特點是彩色畫面不暴露于外界,而處于透明釉的覆蓋下,既不會在使用過程中被磨損和腐蝕,又不致有沾污或污染的危害。

      中國傳統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國時期和南北朝時期的高溫青瓷釉下彩,用黑褐彩繪畫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齊的彩斑作裝飾。此時雖然青釉及彩色的呈色不太精美,但在工藝上是一個創舉。其次是唐代長沙窯釉下彩,晚唐、五代越窯的釉下褐彩。長沙窯釉下彩是青黃釉瓷器的表面呈現褐綠色或藍綠色繪畫的山水人物、花卉花鳥紋飾或題寫詩句。這一裝飾方法對中國古代彩瓷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彩瓷分幾種

      宋代磁州窯是中國北方民間瓷窯中首先燒制釉下彩的重要瓷窯之一。據考古調查,河北以觀臺和彭城為中心窯區,以及河南鶴壁窯、禹縣扒村窯和登封窯、修武的當陽峪窯,山西介休窯等,都生產釉下黑彩瓷器。器表為白地黑花裝飾或釉下黑彩劃花、綠釉釉下黑花、白釉釉下醬花等。北方磁州窯系釉下彩的發展為元、明、清景德鎮彩繪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元、明、清時的青花、釉里紅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最突出的釉下彩瓷,也是景德鎮的傳統名瓷。青花瓷在元代達到成熟階段,明清兩代大量燒制。釉里紅在元代為初創階段;明代釉里紅傳世品極少;清代釉里紅燒制技術已很成熟,產量也有所增加。清代釉下彩中還有康熙時期創制的釉里三色、晚清宣統時期的釉下五彩等。

      釉上彩

      彩色紋飾呈現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為釉上彩。釉上彩的特點在裝飾上由簡單到復雜、彩色由一種到多種,不但色彩鮮艷光亮,同時裝飾藝術性更強。

      中國傳統的釉上彩瓷器,最早是六朝時期的點彩裝飾。這種點彩于西晉晚期出現,到東晉時普遍應用。南朝時褐色點彩仍然流行。據考古發現,北朝出現黃釉綠彩、白釉綠彩。這些簡單裝飾打破了早期青釉瓷器清一色的格調。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彩繪圖案紋飾,是在宋、金時代北方瓷窯中出現的,如定窯的金彩描花,磁州窯的釉上白地黑花、褐花,山西、河南等地的黑釉鐵銹花,金代釉上紅綠彩、五彩等。還有南方吉州窯的金彩描花。這些宋、金時期南北方釉上彩繪對后來景德鎮彩瓷的大量發展也產生了極大影響。

      元代以后,受金代彩瓷的影響,色彩方面逐漸豐富起來,從一種至多種。元代磁州窯彩瓷、景德鎮窯的彩瓷,除紅、黃、綠彩外又出現了金彩、孔雀藍彩。到了明代景德鎮釉上彩開始大發展,從釉上單彩到釉上五彩,極為豐富。釉上單彩中,紅彩、綠彩和金彩較為突出。清代釉上彩進一步發展,創造了琺瑯彩、粉彩、胭脂彩、墨彩、淺絳彩以及各種顏色釉上加彩等。

      青花加彩

      青花是中國傳統名瓷,為彩瓷中的一個大類,屬釉下彩。用青花與其他釉上彩結合的彩瓷極為豐富,如青花金彩、青花紅彩、青花綠彩、青花紅綠彩、青花五彩、斗彩,青花可與釉上一種到多種色彩相結合裝飾瓷器的畫面。將這些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彩瓷,綜合到一起,劃為一大類,即青花加彩。概括說,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構成完整的圖案或圖畫,這類彩瓷稱為青花加彩。

      彩瓷分幾種

      從明清兩代大量傳世品看,這類彩瓷非常之多,出現這種彩瓷最早的是明永樂時期的青花金彩,以后又有宣德時期的青花紅彩、青花五彩,成化時期的斗彩,弘治、正德時期還有青花綠彩、青花紅綠彩,隆慶、嘉靖、萬歷時期青花五彩、青花紫彩、青花紅黃彩等。清代各朝除繼續制作以上一些品種外,還出現了釉里紅五彩。

      素三彩

      素三彩是指景德鎮燒制的一種低溫彩釉瓷器。主要特征是器表紋飾不施紅彩、顯得素凈幽雅。中國傳統習慣將非紅色稱為素色,所以“素三彩”是根據中國傳統習慣而定名的。一般素三彩瓷器以黃、綠、紫三色多見、有的加施白色、黑色、孔雀藍色、金色等等。素三彩不一定施三種色彩,在一種器物上凡沒有紅彩裝飾的多色彩瓷都可稱素三彩。從傳世品看,明代成化、正德、嘉靖、萬歷幾朝皆有出品。清代康熙素三彩最著名,此外還有光緒仿康熙素三彩等。

      色地彩

      色地彩是景德鎮陶工在制瓷過程中采用靈活多變的裝飾手法制作的一種彩瓷,分別以各種不同的色彩為地,再施一種彩為飾,各種色彩互相交錯使用形成“一地一彩”的瓷器,如黃地綠彩、綠地紫彩、綠地黃彩、紅地黃彩、紫地綠彩等多種色地彩瓷。色地彩瓷亦屬低溫彩釉瓷器,有的學者將色地彩列入“素三彩”或稱“雜彩”。從傳世品看,最早色地彩瓷是明代永樂時期出現的黃地綠彩、綠地紫彩。明正德、嘉靖、萬歷品種繁多,呈現出多彩多姿的色地彩瓷品種。清代各朝繼續燒制。

      4彩瓷鑒定

      彩瓷鑒定

      紋飾鑒定:彩瓷上紋飾的周圍有蛤蜊光,且深入釉胎為真品。反之,清新亮麗又無蛤蜊光者則為偽品,并且紋飾周圍帶有銀色“蛤蜊光”者也為偽品。

      淺降彩的真偽鑒定:真品彩感朦朧,蒼老自然、傷痕自然者真;觀感彩紋亮麗、清晰、傷痕做作、紋飾呆板、木然、做作者是偽品。胎釉、紋飾,底足鑒定多同青花瓷的胎釉、紋飾、底足鑒定。僅一點不同,乃彩瓷多有沒有上彩的釉面及底面(有釉)有大片的洗之不掉,擦之不落的蛤蜊光者為真品。

      老胎新彩瓷的鑒定:第一要鑒定紋飾的周圍有無真正的油鹽光的蛤蜊光,后看其是否穩定,是否擦洗得掉;如有若蛤蜊光不穩定,輕浮、擦之即掉,或是帶有銀色的蛤蜊光,而斷其胎又是老物,那可說明其是老胎新工。第二看色彩紋飾之上有無自然的磨損傷痕;如沒有,而彩下卻有磨損傷痕,那則證明其是老胎新彩,試問,彩怎么會跑到傷痕上去?另外,紋飾彩上如若有磨損的傷痕那也要看自然不自然,如若彩上的傷痕與彩下釉中傷痕不符,那也是偽品。

      彩瓷鑒定

      題款的鑒定:憑筆者以往經驗,大凡題款題字的彩瓷,其款字周圍基本都有蛤蜊光,然而現如今在高科技一日千里飛速發展的今天,已經發生了變化,今天仿做的題字款瓷都已有了“蛤蜊光”,這是因為仿做者在題款題字的料中加放了鉛錫粉末等原料(彩料周圍則加金粉等原料)。所以,在仿做之后便就有了“蛤蜊光”。

      而如今晚清大名家和珠山八友大作價格高漲,因此就越發得注意小心。凡在這題款題名的周圍出現帶銀色“蛤蜊光”者,且用高倍放大鏡觀之,見款字之中也有點點銀光者為偽品,或為老胎后加款;題款題字的周圍有如一滴柴油掉入水中并隨之向外擴散所產生的蛤蜊光,并見擦不掉洗不凈者為真品。用高倍放大鏡觀察,款字如見其輕浮,鮮亮醒目,有上飄之感可定為偽品;款字沉穩不輕不浮有深入釉胎之感,見蒼老者為真品,這樣的款字即使周圍沒有蛤蜊光也仍可斷為真品。

      5彩瓷何時出現

      唐代。亦稱“彩繪瓷”。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繪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兩大類,釉下始于唐[唐青花}。明清時期開始出現是釉上彩{粉彩},同時也是彩瓷。

      6彩瓷工藝品

      彩瓷茶具

      彩瓷工藝品

      彩色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實是指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瓷胎上直接描繪圖案紋飾,再涂上一層透明釉,爾后在窯內經1300℃左右高溫還原燒制而成的器具。 然而, 對“青花”色澤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將黑、藍、青、綠等諸色統稱為“青”,故“青花”的含義比今人要廣。它的特點是: 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華而不艷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顯得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直到元代中後期,青花瓷茶具才開始成批生產,特別是景德鎮,成了中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產地。由於青花瓷茶具繪畫工藝水平高,特別是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運用在瓷器上,因此這也可以說是元代繪畫的一大成就。元代以後除景德鎮生產青花茶具外,云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產,但無論是釉色、胎質,還是紋飾、畫技,都不能與同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相比。明代,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諸如茶壺、茶 盅、茶盞,花色品種越來越多,質量愈來愈精,無論是器形、造型、紋飾等都冠絕全國,成為其它生產青花茶具窯場模仿的對象,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發展史上,又進入了一個歷史高 彩瓷相框峰,它超越前朝,影響后代??滴跄觊g燒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稱“清代之最”。綜觀明、清時期,由於制瓷技術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對外出口擴大,以及飲茶方法改變,都促使青花茶具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當時除景德鎮生產青花茶具外,較有影響的還有江西的吉安、樂平,廣東的潮州、揭陽、博羅,云南的玉溪,四川的會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中國還有許多地方生產“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區域內,供民間飲茶使用。

      彩瓷相框:

      彩瓷加工用于制造相框引起了廣大愛好者的共鳴,其精美工藝令人贊嘆。

      7彩瓷裝飾方法

      彩瓷裝飾方法

      一.釉下彩的裝飾方法

      一般來說,釉下彩就是用彩料在成型的胎體上繪畫紋飾,然后再施一層透明釉,經過1200—1250℃左右的高溫一次燒成。

      考古學家發現,三國青瓷釉下彩,晚唐、五代的越窯釉下褐彩,北方磁州窯的白地黑彩、黑褐彩,這些釉下彩的裝飾方法,不是將彩料直接畫在胎體上,而是畫在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的胎體上再施透明釉。因為早期青瓷胎體呈青灰色,宋、金時北方瓷胎土粗糙有雜質,古代工匠為了提高瓷器的質量在胎上施一層化妝土遮蓋胎的遜色,以便增加瓷器的美感。釉下褐色和釉下黑彩經科學家測定,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鐵元素在低濃度下還原燃燒出青色,氧化時呈黃色;高于3%的濃度呈褐色、醬色;如果再高,則易呈黑褐色或黑色。

      唐長沙窯的釉下褐色彩斑及褐綠彩繪有的微微帶點紅色,據科學家研究,這是由于使用彩料中的銅元素在還原性氣氛下,其銅的含量在千分之幾時,易看成紅色,濃度越高越易成綠色,若在氧化性氣氛下極易生成綠色或藍色。

      元、明、清時景德鎮燒制的青花、釉里紅,為釉下彩名品。青花是以天然的鈷礦為色料繪于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后,經高溫燒成白地藍花瓷器。據考古發現早在唐代的河南鞏縣、宋代的浙江、元明時代的云南玉溪等地都有青花瓷的出現,元、明、清景德鎮成為青花瓷的中心產地。

      釉里紅瓷器燒制難度較大,所用的彩料為銅的氧化物,繪于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后,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釉里紅瓷器。但銅在高溫下極易擴散、揮發,因此氧化銅彩料的配制、研磨技術以及燒成的溫度等工藝要求很高,所以對還原焰的掌握必須恰到好處,否則就會功虧一簣。由于銅元素所具有的特性及工藝難度,所以釉里紅瓷器初創階段精美的產品不多,傳世品極少,到清代康熙年間,才真正燒制出艷麗的釉里紅瓷器。清代康熙時發明的釉里三色,有的稱為釉下三彩,在制作時要在胎體上浮雕山石或花朵,然后用含有鈷、銅、鐵三種元素的彩料,分別繪畫紋飾或涂地,再罩上一層透明釉,呈現出青花釉里紅、豆青,有的還有粉白色為一體的高溫釉下彩瓷器。到乾隆時仍有制作。

      清宣統時期湖南醴陵還發明了釉下五彩,即將各種彩料直接繪畫在瓷器的胎體上,再施一層透明釉,經高溫燒成。燒制方法簡便,并提高了生產率,是近代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新成就。

      總的來看,中國傳統釉下彩瓷是利用鈷、鐵、銅和錳四種主要元素的著色效果和筆繪技巧裝飾而發展的一類名瓷品種。

      二.釉上彩的裝飾方法

      彩瓷裝飾方法

      釉上彩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高溫釉上彩,一種是低溫釉上彩。高溫釉上彩是指在用著色彩料彩繪經高溫一次燒成的彩瓷。在傳世品中,早在西晉后期,青釉瓷器上出現的黑褐色點彩及北方磁州窯的黑褐色彩釉都將彩料繪在生釉上經高溫一次燒成的。這類高溫釉上彩的色調比較單調,大多是用一種黑色或黑褐色裝飾。由于在高溫下燒成,高溫釉上彩的彩料多數向釉內擴散,比低溫釉上彩牢固。磁州窯彩瓷所用的著色彩料主要是含鐵的礦石,當地稱“斑花石”。含鐵的多少直接影響色彩,色料中的含鐵量減少時就呈赭褐色甚至淺茶色,用量加大才能形成深黑色。據科學家化學分析,黑色的含鐵量是褐彩含鐵量的一倍以上。

      低溫釉上彩是將備好的彩料在已經燒成的白釉或其他顏色釉瓷器上彩繪紋飾,然后置于爐中低溫烤燒(烤花時的溫度800—850℃),是經過二次燒烤制成的。常見彩色有紅、藍、綠、紫、黑、白等色,所用彩料多為天然礦物,主要是含鐵、鈷、銅、錳等呈色元素。這幾種基本色料要調配使用,才能滿足彩繪時深淺、濃淡的需要。如鐵紅(礬紅),有油紅、珊瑚紅、棗皮紅;金紅有胭脂紅、胭脂紫;黃色有鐵黃(釉)、銻黃(彩);綠色有低溫陶胎綠釉,瓷胎釉上綠彩(松綠、蔥綠、湖水綠),中溫型的孔雀綠。另外還有幾種與鈷元素調配的,釉上藍彩,金紅與鈷藍配制的茄皮紫,鈷與錳配制的“姹紫”,以及鐵黑等??静蕼囟纫獓栏裾莆?,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色調。宋、金時期北方磁窯的彩繪及元、明、清時期景德鎮的各種釉上彩繪瓷器,都是用這種裝飾方法。

      彩繪在明代以前多為單線平涂,無論是花卉花鳥或是山水人物,畫面線條剛勁有力,古樸雅致。清代各種釉上彩繪色彩艷麗,畫面生動活潑,立體感強。

      三.青花加彩的裝飾方法

      青花加彩都是先將青花紋飾燒成后,再在帶有青花紋飾的瓷器釉面上進行彩飾,然后經二次爐火烤花燒成。釉面上彩完全按瓷畫設計的要求進行,由一種到多種。如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金彩、青花紅彩、青花五彩,成化斗彩,弘治、正德時期的青花綠彩,或青花紅、綠彩以及清代的青花胭脂彩、青花粉彩等都是用這種方法制作。

      成化斗彩是在以青花加彩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加強了青花紋飾的繪畫。綜觀成化斗彩的裝飾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青花原料在瓷胎上勾出紋飾的輪廓線,罩上透明釉,燒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青花雙鉤線內填以所需色彩,由一種到多種不等,形成釉上彩,而后再入爐烘燒而成。這種裝飾方法制作的斗彩畫面多為二方連續的圖案或多種不同形式的圖案。有的書將這種裝飾手法稱為“填彩”。另一種是用青花原料在瓷胎上勾出紋飾輪廓線的全體或主題,同時還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紋飾,罩上透明釉,經高溫燒成青花瓷器,再在瓷畫上根據紋飾的設色需要,用多種方法施彩,然后再經爐火烘燒而成。施彩方法,除填彩外,還有覆彩(即在青花紋飾的上面覆蓋一層彩色)、染彩(即在青花紋飾的邊緣渲染一些彩色起到烘托作用)、點彩(即有的畫面青花紋飾為主,用釉上彩稍加點綴)等。這類彩瓷的器表紋飾展開后宛如一幅繪制精巧、色彩宜人的工筆畫。

      另外,青花粉彩,亦是清代雍正與乾隆時期值得稱道的釉下彩與釉上彩爭奇斗妍的產品。

      四.素三彩和色地彩的裝飾方法

      素三彩的燒制從傳世品看可分為兩類,一類為低溫彩釉陶器,一類為低溫彩釉瓷器。唐三彩、遼三彩、金三彩為低溫彩釉陶器,是由東漢低溫釉陶發展而來的。三彩釉陶的燒制方法是用粘土做胎成型干燥后,入窯素燒,溫度為1000℃一l100℃;然后在胎上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種彩釉料,入窯釉燒溫度約850℃—900℃。主要色彩為黃、綠、白、藍等,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主要產品。

      真正意義上的素三彩是低溫彩釉瓷器,明代由景德鎮燒制成功。在制作時,先將設計好的圖案花紋,在用瓷土做的坯胎上進行刻劃,干燥后置于窯內經1280℃— 1320℃高溫素燒成瓷胎,然后再根據紋飾設色的要求,在瓷胎上施低溫彩釉,將各種彩釉分別用筆填涂于所設計的花紋圖案中,也有的將一種彩釉一次澆滿全器,再剔去一部分,剔去的部分是需填涂其他色彩的地方。最后入窯釉燒,溫度為850℃—900℃。也有在先燒好的白瓷器上,繪低溫彩釉紋飾的,多為清代制品。

      總之,素三彩是中國在制瓷工藝上高溫素燒胎與低溫釉燒相結合的一種制瓷技法。

      色地彩瓷的裝飾方法與素三彩相同,也屬低溫彩釉瓷器。從外觀上看,以一種彩釉為地,再施一種低溫彩釉為飾的器物。如黃地綠、黃地紫、綠地紫等。

      更多 > 熱門資訊

      更多 > 收藏那點事兒

      收藏鑒賞

      奈良美智的模仿者 哈維爾·卡勒
      奈良美智的模仿者 哈維爾·卡勒加作品價格屢創新高
      一個穿著紅色連衣裙的小女孩把一只手藏在她身旁,用一種略帶挑釁的神情盯著人…
      英氣溢面朱瞻基 熱愛書法繪畫的
      英氣溢面朱瞻基 熱愛書法繪畫的明代皇帝
      在中國歷史之上,許多皇帝都以高雅著稱,喜歡欣賞和收藏書法和繪畫,但真正有…
      APSMUSEUM舉辦秋季展覽 彩色玻
      APSMUSEUM舉辦秋季展覽 彩色玻璃窗陸家嘴首次開展
      2021年8月18日,APSMUSEUM與上海陸家嘴中心L+MALL聯合舉辦秋季展覽“彩色玻璃…
      K11藏品展上海開展 包括塩田千
      K11藏品展上海開展 包括塩田千春與徐道獲的作品
      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我們仍然可以在田千春和徐道霍的作品之中看到一些相似之…
      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庫平
      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庫平三錢六分銀幣鑒賞
      1918年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庫平三錢六分銀幣,Y-479.1/LM-863,輕薄淺灰…
      “藝術3.0——一山《數字江山圖
      “藝術3.0——一山《數字江山圖》展”在京展出
      6月10日,北京銀帝藝術館舉辦“藝術3.0——一山《數字江山圖》展”?!?/dd>
      武夷山貨幣文化券賞析
      武夷山貨幣文化券賞析
      武夷山紀念券是雙遺系列紀念券的龍頭品種。龍頭效應對價格有多大的影響,想來…
      盧氏觥-博物館級別重器
      盧氏觥-博物館級別重器
      盧氏觥結合了兩種動物的造型,其前端為一只臥虎,背部飾以立鸮。一器二獸的形…
      觥-殷商時期的青銅禮器
      觥-殷商時期的青銅禮器
      觥屬于高等級的盛酒禮器。其主人身份必為貴族,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就…
      亚瑟影院AV
        <rp id="kvqms"></rp>
        <dd id="kvqms"></dd>